兩岸教育政策連動 小英須解套 少子化非台內部問題 公公併壓縮私校生存空間

 今年是台灣高等教育重大轉折年。受到台灣少子化浪潮和大陸就業市場誘因,許多大專校院教師、準教師和學生都至大陸就業或就學;另一方面陸生是否來台,也是解決我少子化缺口的重要管道。換句話說,少子化看似是台灣「內部」問題,但事實上卻與兩岸教育政策連動,新政府應了解到這一點,並拿出實質辦法。
 「無效的公公併(公立大學整併),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不少私校校長表示,原本期待公公併可以讓出部分招生名額給私校,但此前教育部為了鼓勵新竹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政治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成功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等公立大學合併,甚至給出「增加招生名額」等誘因,反其道而行,對私校太不公平。
 來台就讀 靠兩岸默契 一位私校校長苦笑表示,蔡政府的教育白皮書裡,包括2012年《十年政綱》只提到「少子化導致大學過多,解決辦法就是讓大學『公共化』」,2016年更只提到「輔導大學轉型和退場」;「但所謂公共化就是讓大學公私比例達到一比一,換句話說就是讓私校自然倒閉,不用救了。」 這位校長說,雖然今年的少子化缺口(教育部估計少2.7萬人)已靠4.2萬名陸生補足,但這些陸生當中僅近8000人是正式學位生,其他3.4萬人都是短期研修生,而他們之所以能夠來台,完全是靠兩岸默契,大陸可以隨時喊卡就卡;萬一兩岸關係不佳,大陸研修生不來台,對私立大學會是很沉重的打擊。
 博士班招生不足嚴重 雪上加霜的是,受到大陸就業市場吸引,現在去大陸就學的台灣學生已經超過陸生來台,也更加劇少子化問題。
 少子化還導致台灣學術人才斷層。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現在博士班招生不足很嚴重,雖然教育部未雨綢繆早已開始減招,從99學年7844人減為104學年6267人,但仍供過於求;99學年僅6005人註冊,104學年僅4443人註冊,整體註冊率介於60到76%。「政府對設立博士班要整體考量,他們畢業找不到大學教職,若又找不到企業棲身,只好去大陸謀生,楚材晉用,這是國家人力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