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文化》大陸人看台灣 我想到台灣當志工

 編者按 《旺報》主辦的第四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志工文化之旅,兩岸學生心得主題包含「文化巡禮」、「跨海友誼」、「社會差異」、「慈善公益」等各方面,透露著雙方學生在這次營隊過程中所建立的濃濃感情與深刻感受,本報選刊29篇,今天刊出最後一篇。
 八天七夜的兩岸志工文化交流活動中,我們從台北一直南下到台中,台南,最後到了高雄。一路上,參訪了很多台灣志工機構。
 從社區到政府部門,從兒童到老人,台灣的志工活動涉及方方面面,參與人數出乎我意料的多。不敢說完全了解台灣的志工情況,但確實被台灣志工文化深深打動了。我邊參訪邊思考,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將台灣的優秀志工文化運用到大陸? 認真研究台灣的志工機構,會發現台灣的志工文化有著不同於大陸志工文化的一些特殊理念。而這樣的一些理念讓我想去台灣當交換學生,在交換期間當志工的想法,也隨之越來越強烈。
 全心全意投入參與 想當初,一進入大安區公所,在志工阿姨們的引導和陪同下參訪,我們驚喜地發現了很多暖心的設計,如親子和性別友善廁所、臨時充電站等。志工阿姨們全心全意的服務態度簡直讓我覺得受寵若驚。我還跟小夥伴開玩笑說,福利這麼好,會不會有人專門過來區公所這邊來蹭個廁所或者充個電啊? 參訪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時,負責人跟我們詳細講述如何解決有某些身心缺陷的兒童的收養問題。秉持不輕易放棄每一個小孩,讓每個小孩都有所歸屬的理念,基金會盡可能地讓兒童和國外家庭配對。通過和國外機構合作,在試養期內讓國外父母和小孩通過SKYPE視訊,讓小孩學習外國語言等,來檢驗該孩子與國外家庭的匹配程度,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生活在合適的家庭。
 志工們從受眾需求角度出發,全心全意服務的精神,這不僅讓台灣的小夥伴發出了「現在的台灣人是被寵壞了的」的調侃,也讓我在驚歎之餘產生一些疑問:究竟為何如此熱愛參與志工活動,甚至覺得做志工不只不累,反而很開心呢? 吾愛吾家願做志工 「因為我深愛這片土地,所以在我離開家鄉很久後,我還是依然想要回來為家鄉做點什麼。」這是我在參訪了一些社區性志工機構單位,從年輕志工們身上看到的理想。
 九二一大地震後,桃米社區村民開始將當地社區的資源整合,將青蛙蝴蝶、民宿、志工結合起來,讓當地村民開始為自己的社區代言,順帶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當地的解說員大叔對當地各種稀有動植物的研究程度之深,讓大家驚歎,想必只有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愛得如此深沉,才會對身邊的一切如此關心和熟悉。
 在參觀新港文教基金會時,當聽到負責人提到這個基金會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一位醫師為了不讓當地人繼續沉淪走下坡時,我很深受感動,因為在我家鄉,逐漸走向沉淪的年輕人也是不少。很多父母對小孩的教育不夠重視,很多村民對自己家鄉的環境也沒有很熱愛,從而導致當地人學歷普遍不高,家鄉環境問題嚴重。
 本是命運的共同體 我從台灣結束志工之旅回到家鄉之後,也嘗試通過一些方式來改變家鄉人們的一些陋習,這才發現這其實是有些難度的,因為志工活動需要時間,但是沒有金錢回饋,所以如何讓大家意識到家鄉存在的問題,激發大家熱愛家鄉的情懷,進而付諸實踐,需要眾人一起解決。
 在我的家鄉,一些重大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會一起來參與著名的巡迴表演:英歌舞。但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老藝術家們已經漸漸離去,新補充的血液卻越來越少。在追求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延續傳承這樣一些稀有但意義重大的文化遺產?透過在台南關廟宋江陣的發展觀察,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代藝術文化結合,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大家去關注並喜歡極具特色的當地文化。只要心繫家鄉,總能想到建設家鄉的好點子。
 時代在發展,一些創新性的方式也讓台灣志工文化顯得更有人情味和時代感。比如「志願時數兌換」方式便讓志工因為自己的善舉也能得到幫助;「城市浪人」挑戰賽讓年輕人開始嘗試表達自己,關注他人和社會,從而跳出生活的舒適圈。
 許願赴台學習志工 在看到台灣志工文化的優越性的同時,我也發現很多台灣志工機構目前存在的兩個問題:資金來源不足以及人員流動性大。這些問題在大陸很多公益組織也同樣存在。對前者的建議是和更多商家進行合作,在打造商家好名聲同時也讓志工活動內容有著更為堅實的物質保障基礎。至於後者,則可培養有較高覺悟的志工成為「專業志工」,讓他們以帶薪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志願活動中。
 短短的八天七夜活動,我看到的台灣志工文化或許不夠全面與客觀,但能體會到台灣志工已經深入到每個人心中,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志工的種子。如果我能夠成功到台灣交換的話,我許願要在台灣實際當一回志工,親身深入台灣志工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實現青年人的當代價值。 (系列完)

兩岸青年學子在日月潭的老茶廠合影留念。(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青年學子在日月潭的老茶廠合影留念。(本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