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機場社區、小吃菜單 設計之都美學針灸術改造生活場域

臺北為推動世界設計之都計畫,自2012年起開始執行「臺北街角遇見設計」,透過創意的設計行動計畫,以柔軟的方式探討街道美學、社會議題,激發跨領域的對話,期待將設計概念延伸至市民生活之中,讓民眾在日常生活場域中發掘臺北這個城市的設計能量。從臺北設計之都的核心價值出發,在美感體驗的基礎之上,運用設計方法,改善市民的生活日常;透過設計思考的關照,重新定義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無論是街區或是巷弄,重新發掘其在地紋理的價值,讓設計力量持續發酵。

臺北的南機場在人們的印象中,不僅代表夜市與美食,這個老舊社區更有全臺灣第一座公有住宅,具五十二年歷史的南機場國宅。每一房平均八坪到十二坪,因為屋齡高、坪數小、房租也便宜,吸引許多弱勢族群搬進社區。南機場的組成中包括了一百多位獨居老人以及超過三百多個中低收入戶,這樣弱勢環境中,在地里長方荷生為了能夠解決當前困境,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友善空間和服務機制,從提供老人送餐到共餐,還有兒童課輔班、青少年咖啡班,甚至有社區圖書館和食物銀行。先天弱勢的條件,讓在地里長萌生出許多扭轉老舊社區的新點子。這次的改造計畫,憑藉設計的著力點,從識別系統設計、空間布置改善到社區愛心冰箱的設計,希望能夠以設計之力,協助社區作更完善的發展。

負責忠勤里改造的設計團隊「天晴設計」,在與里長方荷生討論後發現,里民服務處有許多政令宣導、社區活動資訊,在整體視覺感上呈現較為雜亂,因此在里長支持下,大膽地將就有的牆面刷白,用明亮的黃色、淺藍、靛藍佈置空間,入口處則以手繪風格招牌,畫出忠勤里服務長者招牌,呈現出溫暖與人情味。另外社區空間內,也設置了幸福地圖、站牌,標示出里民服務處、魚菜共生、有事牆露台、公車站牌、巡守隊崗亭、食物銀行、續食食物冰箱、書屋花甲餐廳,讓居民更清楚了解社區大小事。而忠勤里時常舉辦義賣活動,天晴設計也設計了具有遊戲、音樂互動及可許願的捐款箱,透過有趣創意的外型設計吸引民眾捐款意願,讓更多長者服務有機會持續受到照顧。

菜單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街頭美食攤商,做為老闆和顧客溝通的重要媒介,如何改造攤商傳統菜單,更符合街角的美學呢?設計之都大學生參與校園商圈的菜單設計,在顧及使用者習慣的前提下,設計兼具實用和美觀的新菜單.從攤商拜訪、設計商談到菜單實作,學生和攤商間從陌生、說服的磨合,到彼此理解、接納的過程,雙方共同挑戰菜單的改造,彼此的互動和新菜單同等重要,讓設計實際走入生活場域中。

本次參與菜單改造設計包括大同大學、輔仁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科系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尋找有意願小吃店家,以有限經費改造設計原來使用菜單,將學校所學實際應用在生活,學生在改造過程中,也學著與不同對象溝通,同時也能將設計美學傳達到一般庶民生活。優選作品中可以看見簡潔的線條、插圖、不過分喧囂的色彩使用,讓菜單回歸到最簡單、不過份設計,在最日常的小吃店也能看見設計深入街角生活。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背景和成長方式,從未有既定模式能夠遵循。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發展出這一套都市針灸術,藉由小尺度的活動與設計企劃,試圖在城市中醞釀在地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期待所謂設計終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帶著臺北走向更美好的願景生活。

▲天晴設計師改造忠勤里許願捐款箱,發揮善設計的能量。(圖/資料照片)
▲天晴設計師改造忠勤里許願捐款箱,發揮善設計的能量。(圖/資料照片)

▲菜單融入民曆的設計。(圖/資料照片)
▲菜單融入民曆的設計。(圖/資料照片)
if (document.current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