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難民潮 美中都應積極作為

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逾百萬來自中東及北非地區的難民蜂擁至歐洲,打破了歐盟長期政治團結的景象,正考驗著西方自由與人權價值觀能否抵擋政治現實的殘酷。  新一波的歐洲難民多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厄立垂亞與阿富汗等戰亂地區。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統計,本月分的難民總數已突破400萬,嚴重衝擊歐洲經濟復甦的進度和社會穩定,影響歐盟國家的應變能力。

戰亂、貧困、饑荒與恐怖主義環環相扣,是難民潮的催化劑。本世紀初以來,中東與北非動亂不止,僅2011年3月爆發的敘利亞內戰,就造成22萬平民死亡,千萬家庭顛沛流離,其中逾400萬人逃離家鄉。  難民潮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西方的民主輸出方式更加激化了中東地區的內部矛盾。1990年代末,美國領導北約轟炸前南斯拉夫,導致西巴爾幹地區國家陷入長期的經濟困境,失業率高居不下、政治貪腐不斷、社會犯罪猖獗造成大量的東歐難民潮,西歐國家記憶猶新。

本世紀初的中東與北非動亂,乃導因於美國的戰略錯誤與歐盟亦步亦趨的外交政策。

2001年的阿富汗與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10年北非「茉莉花革命」、2011年北約空襲利比亞、軍事強人格達費垮台、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勢力坐大,幕後都有西方國家策動的影子。美英兩國若是中東亂局的策畫者、歐盟就是幫凶。德國媒體為此抱怨,美國製造的敘利亞危機,卻要歐洲人承擔苦果;美國前副總統錢尼也認為,歐洲難民危機是歐巴馬外交政策失敗的結果。

相較德國容納80萬名中東難民,美國僅安置了1400餘名難民。白宮近日雖聲稱明年將增收萬名敘利亞難民,數量上卻微不足道。此時此刻,美國主流媒體仍不忘批評北京的態度「事不關己」。敘利亞難民身分問題複雜又難認定,北京謹慎以對有其安全顧慮。6月間中歐布魯塞爾峰會期間,中方未聽從歐方建議將移民問題納入議程,9月中旬日內瓦召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議時,北京代表團公參任義生公開強調「有關方面應深刻反思造成目前歐洲難民危機的根源,尊重有關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反對用武力解決爭端」的一番說詞,都隱喻了美國霸權外交帶來的難民問題是自食惡果。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UNOCHA)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2012年至今提供解決敘利亞動亂的援助金額僅1400萬美元,占全球國家與組織捐贈額(140億美元)約0.1%(名列第32位),遠不如排名第9的日本。中國過去亦曾處理過難民問題:1970年代中期接收過20餘萬越南難民(多屬華裔)、1979年末開放邊境暫時收留6萬餘阿富汗難民、2003年接納為數不多的伊拉克難民、2009年收容緬甸果敢地近萬名難民。早於1982年北京就簽署了聯合國兩項難民公約(1951的《難民地位公約》與1967的《難民地位議定書》),目前接收難民多依據國際社會的協調。

面對歐洲的敘利亞難民,北京避重就輕,強調解決人道危機是國際共同願望,需要根本解決區域發展和穩定問題,卻不輕易承諾接納安置難民。習近平顯然認知到,避免難民問題需要營造穩定的周邊環境,採取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及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這才是預防難民潮的最有效策略。

歐洲的周邊如今已成為極不穩定地區,伊斯蘭社會政教不分、軍閥林立、派系仇視、男尊女卑等現象,易成為宗教極端及恐怖主義的溫床,難民潮問題若仍無法讓西方世界體悟,未來恐會面臨更多不確定的危機。美國與歐洲國家必須認清現狀,與中國協商盤整中東政策,中國也應善盡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責任,與西方國家合作,共同面對中東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