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Choice in the Future 未來吃啥?

我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潔淨無塵,處處光亮,全無垃圾,放眼看去是透亮的空氣與高速無聲的車輛、綠色相間的建築物,看起來清新而美好。我走進一座販售食物的市場,市場裡的科技設備不僅能做到食物安全的管控,任何拿到手上的食品,都能通透一覽該食物從種子、成長到採收、清潔包裝的過程⋯⋯

文_ 黃學正 圖_CTPphoto

古時候,因為缺乏保存技術,因此食物往往必須定時群聚以取得較佳的鮮度與價格,貨源來自部落、山區、小村聚落或較偏的農場作物,而這些商品往往代表了當地的特色植被、畜產,或製作方式,隨著交通與道路的進步,漸漸地,市集開始出現在主要的交通樞紐處,並開始有能力集結較遠地區的商品。但隨著科技交通的進步,打開了從前無法想像的大市場,區域優勢漸漸浮現,比如台灣屏東稻米可以一年三穫而其他區域僅能一年兩穫、中南美洲適合種植甘蔗、可可、咖啡等經濟作物;隨著商業利益的驅使下,這些有著優勢的區域得以克服有限的土地、農害或有限的可耕作季節,大規模量產。如此為特殊群聚(人類)利益而造成的非天然性複製,對自然界的多元性而言無非是個災難,而日新月異的科技改良技術,更是對非經濟性物種的朗朗喪鐘。

基改食物與農藥的無限迴圈

農業怪獸──孟山都公司從十九世紀初,進行的各種農藥改革及創造、種子基因中,藉科學改良對世界底層農業進行根本的社會結構質變。除了各種基因改良作物一直被質疑對人體健康有害之外,真正巨大有害的,是藉提供貸款及基改種子給缺乏相關知識且無法長遠思考後果的農民,經過前面數年豐收栽植後基改種子無法自行續產,而仍必須購買新的種子、農藥及償還貸款的狀況下,造成許多農夫自殺,農民的祖傳土地與資產間接被掠奪,以及以農(以土地與大自然)為基礎的國家、社會的瓦解;而氣候變遷與海水上漲的倒數時間更對這些國家雪上加霜。

全世界的食安問題越演越烈,原先為了食品安全所建構的科技也同時造就了更為冗長的食品生產加工鍊,如此的加工鍊何嘗不是另一種冗長的慾望鍊,環環相扣,利來利往?而聰明的人類當然想盡方法獲得最大最多的利益,但卻忘了「冗長原為嚴謹而生,科技原為護生而現」。這些食安問題造就了許多疾病與社會問題,也曝露出生活市集形式的窄化。

 

未來的選擇?

在我居住的城市裡,想買食物?選擇非常多!有廿四小時的便利商店、充滿進口商品的百貨公司、包裝精美管理優良的超級市場、方便平價豐儉由人的各式小吃,也有充滿想法的異國風味餐廳,與各種內容形式豐富的咖啡與飲料館。但最近的食安危機卻凸顯出這個城市食品來源的單一性!某食品集團因食安管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被輿論與大眾強迫退出了零售通路。一間食品集團退出通路事小,但是經過社會的深掘,民眾開始發現:幾乎所有通路其實都有使用該集團的商品,如此連根拔起的斷鍊事件不僅僅造成了部分利益的損失,更凸顯了在看似多樣豐富選擇的水面下,其實是一種一直被眾多商業巨獸把持的利益浮台,而周邊沉墜的生物、農民、消費者或國家,都僅是被操弄的鍊尾,絲毫沒有置喙與還手的餘地……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6年7月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紀念】

 

(由旅讀中國授權刊登)} el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