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東」新產業  台博館辦生態米博覽會

稻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24日至25日將展出「生態米博覽會」,推出瓦拉米、哈拉米、小鶹米、濕地米等14種品牌生態米,重現人與動物共同吃飽的榮景。

台博館指出,近30年來,我國稻米產業面臨稻米自給率逐年下降問題,國人每年每人稻米消費量從98公斤減少為48.09公斤,居東亞之末。稻作面積減少與農田休耕的衝擊,致使大部分農田耕作過程經常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引發環境破壞,水質污染及土壤硬化、酸化等問題。「生態米」是指在耕作過程中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過程兼顧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每一種米都至少保育一種動物。

為宣傳環境友善理念,台博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企畫首屆「生態米博覽會」。台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生態米」不僅保育生態環境,在文化傳承與復興上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新北市貢寮的「和禾米」兼顧生態保育及梯田景觀;花蓮港口部落的「海稻米」重現百年水梯田,讓阿美族文化薪火不滅;來自秀姑巒溪最上游的「哈拉米」,是「吉哈拉艾」聚落的阿美族人堅持沿用百年水圳灌溉所復育的成果。

有伴鳥農夫之稱的謝佳玲(綽號:小鶹)現居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原本從事環境教育工作的她,為了保護環境,在宜蘭租了田地,種起稻米,目的是讓更多在田間的鳥兒能有環境生存。小鶹將自己生產的米,命名為「小鶹米」,包括碾製、包裝和出貨也都是在員山鄉的友善耕作碾米場完成。最後以「穀東」方式,讓消費者們認購支持,並透過邀請「穀東」們下田插秧的過程,讓「穀東」深刻體認健康的環境和有生物棲息的活動。

「生態米博覽會」9月24日至25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在台博館南門園區(台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展開,活動詳情請參考台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