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焦慮就跑廁所?醫師:腸躁症患者少吃「一種食物」

根據2004年台北榮民總醫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台灣大腸激躁症盛行率約22%,腸躁症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預防及保健?醫師表示,腸躁症是腸道對壓力有較敏感的反應,時間久了就會轉成慢性,形成大腸激躁症,腸躁症患者除用中醫調理外,也可調整生活作息、增加運動量、充足睡眠、遵循低腹敏飲食,而研究認為食用麩質食物會增加腸躁症發作機率,應減少食用。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陳重嘉指出,腸道對壓力有較敏感的反應;不管是緊張累積太多的壓力,還是生氣、焦慮等導致情志波動起伏過大,皆有可能造成腸道不適引發腹痛,時間久了轉成慢性,形成大腸激躁症。
陳重嘉表示,反覆性腹痛、便祕或腹瀉為腸躁症的主要症狀,有時也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或同時發生、腹脹、放屁、腸鳴或腸道運動習慣改變等症狀。罹患腸激躁症的患者,以「無法妥善處理壓力的年輕人」居多,但近年來生活壓力逐漸升高,年齡層較大的患者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陳重嘉說,腸躁症屬於功能性腸胃疾病,亦即腸道機能發生異常,但各項檢查結果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狀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炎或癌症等疾病,也未觀察到生理結構上的缺陷。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而且腸躁症是一種長期的健康異常狀況,症狀也可能會改變、消失或反覆發生。
陳重嘉表示,中醫治療腸躁症的目的是「緩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而腸躁症除了可用中醫調理治療外,多半也會建議患者改善腸躁症的方法,首先是生活習慣的調整,鼓勵患者增加運動量,儘可能減少生活中易造成壓力的情形,且獲得充足的睡眠仍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可做一些抒解壓力、舒緩焦慮的活動,如打坐、瑜珈等,適時調整心情,才能減輕腸躁症的症狀。
陳重嘉說,其次為飲食習慣的調整,改變飲食內容,或許有助於改善腸躁症。鼓勵患者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改善便秘,遵循低腹敏飲食以避免攝取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研究認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改善腸躁症,包括豆類、水果、燕麥產品等。此外,避免食用麩質食物,這些多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與其製品中,所以要注意穀片、穀類、義大利麵等各種食品。
陳重嘉強調,腸躁症會造成生活或工作上的困擾,只要患者能耐心接受治療,遵照醫囑改變飲食習慣、經常運動及適當抒解工作壓力、舒緩焦慮,就能擺脫腸躁症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