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南鑼鼓巷褪下3A光環再出發

建成於元代迄今約750年歷史的北京「南鑼鼓巷」著名景點,要求撤銷3A景點光環,不再接待旅行團到訪。理由是過多的旅客消磨了老胡同的風華,主人再也講不出「什麼風把您吹來的」迎賓語,還深深感覺被「侵門踏戶」。再高的旅遊收益,也不值得付出安寧、隱私遭剝奪的代價。
消息傳出後多數人覺得不可思議,「腦子壞了?」當然不是。退一步是準備更穩健再出發;調整體質,是蓄積永續經營的動力;不是說「蹲下,才能跳得更高」嗎?無上限的接待遊客,典當祖產吃老本經營,絕對撐不了多久,只有痛下決心拒絕眼前厚利,回歸永續、生生不息的經營,才能可長可久。
天子腳下、皇城邊上的南鑼鼓巷豈只蜚聲國際,想了解老北京的遊客必定參訪,想一窺北京文創新生命的朋友,也都到南鑼鼓巷「朝聖」;純粹只想一探北京老胡同風情的觀光客,無論團體或自由行,步行、地鐵也都輕易能及,一致擠向南鑼鼓巷。過去,豪爽、不保留地迎客,如今形同災難。
申請撤銷3A景區資格,對許多仍汲汲營營想弄塊招牌搞旅遊的景區而言,或許難解其義,但絕對是暮鼓晨鐘。簡單說,資質再好的景區,也受不了旅客短時間暴增;尤其大陸民眾富裕了,溫飽之後已有餘裕追求休閒、戶外生活,從大、小黃金周之後各景區的遊客人數接連創新紀錄可見一斑,這個趨勢將會持續下去。
所有旅遊景區都想把最美好的一面介紹給遊客,這是全球公認的原則,但在大陸,巨大的入園門票收入暴利磁吸下,原則已遭到棄守,紛紛向利益低頭。遊客要能感受自然或人文資產之美,有一定觀賞的客觀條件,簡單說是「容許承載量」,考慮生態、自然或空間條件,每個時點只能允許一定的遊客入內;超過數量、無限制地放任遊客湧入,遊人除了擁擠,什麼也感受不到。
「觀光承載量」是景區經營單位實施限制遊客進入的依據,這個數字有科學計算方法,更貼切的講法,是第一位「看到爆滿人潮想掉頭走人」之前入園的人數;根據這個認知,北京故宮去年夏天實施了每天8萬人入園上限,但其他著名景點幾乎均無入園人數限制。
近年大陸許多民眾有能力踏出國門,遊覽世界名勝。拜訪了羅浮宮、溫莎城堡、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知道古蹟每個展覽室同一時間只准20人入內,奇幻瑰麗鐘乳石洞的限制更嚴,開展眼界與知識視野後,開始對大陸景區無限制放任遊客進入產生質疑。
觀光承載量的實施必須在遊客爆量局面發生前,等到景區觀賞品質受重度破壞再補救為時已晚。台灣在這一方面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都有。墾丁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的海岬景觀極為壯麗,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即實施入園人數限制,迄今維持原貌;北部的福山自然保護區成立30餘年,每日入園人數雖漸次提高,但仍能維持200人上限,人數限制確保了生物基因庫不受干擾。
失敗的例子是太魯閣峽谷,是台灣山川極致之美,大陸朋友早已慕名,開放赴台觀光後大量湧入,短短數年就達到每年500萬遊客數,超過容許量5倍以上。現在進峽谷,只見滿滿的遊覽車、密密麻麻的人潮,山水聲色之美完全消失。
遊客暴增若能預知,尚可掌握時間預為準備,如開發新景點、設計新動線,或實施預約制,先申請後入園,才能保證每個遊客都能獲得賞心悅目的遊覽感動;等遊客數暴增後再想彌補,時空條件都已失去,一切枉然。
台灣的失敗經驗對大陸景區都是「現在進行式」,雲南普達措保護區、滇金絲猴、玉龍雪山等都是遊覽資源最中之最,至今二級公路仍未連通,入園交通門檻頗高,遊客數還不致於爆量。一旦二級公路直抵園區大門,大型遊覽車能夠抵達,遊客就會迅速爆量、觀光資源一定受損;記取南鑼鼓巷教訓,現在是建立觀光承載量機制的最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