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念在兩岸關係中的糾葛

 兩岸關係到底是兩個國家、兩個政府、還是兩個政治實體?這些概念在1990年代在兩岸的學術圈內,還頗有討論的風氣。但是,自從2000年陳水扁執政以後,似乎只剩下統獨之辯,不再有人願意花時間繼續討論下去,使得兩岸分裂的性質,只剩下「九二共識」,就再也沒有更多的論述。
 政治國家分歧所在 現在大陸方面終於有人發聲了,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黎青,在《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關於兩岸關係的若干基本概念〉,趙黎青就認為「2016年台灣地區的領導人與執政黨更替,使兩岸關係發展再次面臨方向性抉擇。在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更有必要開放學術研究與理論探討的空間,使相關政策的選擇與制定具有更堅實的學術基礎,更科學的理論依據。」 趙教授真的是用心良苦,他不僅把西方的「國家理論」重新分析,也把「主權」的概念使用上來,趙黎青的分析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兩大項: 首先,趙教授提出最古老的用語「國家」。他說中文對國家只有一個概念,但英文的使用卻有COUNTRY、NATION和STATE,這3個概念包括領土、國民與國家體制。就兩岸關係而言,他質疑「一個中國」究竟是指什麼?他說,2005年大陸頒布了《反分裂國家法》以後,就已經表明台灣並沒有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既然沒有分裂,為什麼還要追求兩岸統一? 趙教授認為,作為「領土國家」的一個中國,中國是由大陸與台灣構成的;作為「民族國家」的一個中國,是由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人民構成。現在兩岸最大的分歧就是STATE「政治國家」。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分歧也只限於政治國家,各自表述的「一個中國」,則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是兩岸政治分歧的核心所在。
 其次,趙教授又提出「主權」的概念,他引用16世紀法國學者布丹的話說:「主權是共同體所有的絕對且永久的權力。」趙教授還說:「兩岸只有一個共同主權,即中國主權。台灣政權的中華民國政府所聲稱擁有的主權,如果是中國主權,則是違背基本現實,因中國大部分國土與國民並不在其掌控之下。
 從這裡論證,趙教授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不具有主權,談中華民國的主權也是違背基本現實。主張「台灣主權」就是主張「台獨」,趙教授的論證是否合理,有待更多的論述相互引證,真理愈辯愈明。
 事實上,談國家、談主權,西方會比中國容易得多,因為西方可以容忍分離,也可談統一,就像蘇聯可以徹底解體,分出許多大小國家出來,歐洲可以形成一個統合的「歐盟」。但是,現在英國想退出歐盟,他們就決定6月23日舉辦公投,讓人民來決定「英國應該繼續做為歐盟成員,或離開歐盟?」 東西方世界的不同 這麼簡單的選擇題,在中國、在台灣都不可能做到。畢竟,東西方的政治傳統確實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來自於東西方的哲學觀不同所致,西方的哲學觀是動態的,而東方的哲學觀是靜態的,所以,我們在中國的水墨畫中看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就是靜態的表現,英國史學家史景遷寫了一本書名為《停滯的帝國》的中國史,也就是不管趙黎青所提出來的COUNTRY、NATION和STATE,其實在西方看來都是靜態的,自古以來並沒有發生動態的變化。
 既然西方人看中國的歷史是靜態的,我們又如何有辦法看出兩岸關係只是「政治國家發生分歧」,其他的概念都不分歧呢?這或許是兩岸學界應該對話思辨的議題。(作者為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