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台灣 台北有詩 生活美學

 這座無數次在台灣作家筆下寫到的島嶼,我終於來了。從白先勇的《台北人》到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文學中的台灣是悲情的。這個海島被不應有的歷史和政治霧霾所籠罩,至今仍未散去,說悲情亦有他的道理。
 來台已有一個月了,且身處台北,我一直沒有去中正紀念堂和故宮博物院,不是因為害怕歷史過於沉重,政治過於敏感,而是這裡有更值得感受的東西:無他,最貼近人的,生活。生活不在別處,生活,在這裡。
 身邊造一處小山水 台北的人似乎更懂得在身邊造一處小山水。其實現實中的台北並有大家想得如此現代,即便是在台北也沒有多少所謂高聳如雲的摩天大廈,更多是像八九十年代的房子,算不上說舊,但肯定不是新的建築。除去別墅住宅區,大部分的住宅區樓房都不會有自己獨立的花園,沒有所謂的小區,卻連成了一個個社區。
 這些住宅區一般都由巷弄連接著,而人們就是在這些巷弄裡造著自己的山水。台北的巷弄其實並不寬闊,然而兩旁的樓房精妙設計以及不高的樓層保證了光照。
 行走在巷弄,你會覺得風是流動的,陽光是流動的,你更無須擔心身旁疾馳而過的車,卻要留心的是身旁的花草。這些大小不一的盆栽山水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房子或者商鋪的門前。不是名貴的花木,但是一枝一葉雖小,卻毫無保留地舒展,自有一方天地;一枝一葉雖小,卻不沾染纖塵。
 看得出主人在這方山水傾注了不少時光和心血。從文人居住且處繁華地段的永康街到淡水老城,這樣的山水隨處可見。台北人的眼中,生活是要維繫的,但是絕對不是疲於奔命,詩意和遠方與生存並不矛盾,遠方太遠,近處的美也不應被忙所侵占。
 在這裡我學到了不可多得的美學。說咖啡吧,仿佛是小資的代言詞,我無法否認,但是我從台北的咖啡店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台北確實是個咖啡城市,無論在哪裡你都能看到咖啡館,都能喝到咖啡。咖啡是台北的生活,不是產業。台北很多咖啡館的名字除了是CAFE以外,還有一個叫藝文空間。
 咖啡是台北的生活 你可以在咖啡館裡度過一個下午,看老闆沖調咖啡,烘焙食物,看書亦或發呆。但更多的台北人在平日其實也只是在店裡稍作停留,咖啡好了就趕往別處。然而老闆並不因為這樣,把咖啡館隨便弄成速食店一樣,桌子椅子擺好就算了,咖啡館一般都裝潢精緻。
 說精緻不一定是大大的落地窗配歐式的沙發,當然這樣的咖啡店不少。但你會為之感歎的是店內擺設的小心思,桌上會擺著小小的盆栽,杯墊的小圖案,小小的東西是不是都會給人溫暖?這樣的用心,無疑是對人,對食物,對空間,對時間的尊重。當然,台北許多小店如此。
 台北的各種大型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流動著與世界同步的氣息,然而快速更迭的潮流並沒有沖走那些堅持自己獨特時尚風格的作品。各式各樣的手作店散落在尋常巷弄。店裡出售小物件大多數是親手製作的,當然也就真的是獨一無二。碎花拼布的杯墊,小巧的動物造型陶瓷筷子架,都給人一種無名的觸動:「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手作店為生活加溫 工廠流水線上製作出的產品無溫度,無表情,能知道的只是生產日期之類的,而手作小物卻能講故事,因為它記錄著作者對生活的片刻感想或者對生活的某些憧憬。大工廠時代下的我們,充分享受了大機器生產的東西,統一標準,同一規格。
 只在文創園裡的工作室,也許妳會覺得他們只是藝術家的自娛自樂,然而這種手作店,幾乎遍及民居,就證明這並不是小眾。這裡的人們會去逛手作店,懂得怎麼讓身邊的小物更有溫度,懂得怎麼樣自己的生活空間變得更有意思,而不僅僅只是買大品牌的家電、家具。
 記得有篇文章說,房子可以是租的,生活卻是自己的。把居住環境變好不是取決於你付出多少錢,然後買各式各樣奇怪的東西來裝飾,而是取決於你對生活的態度,根據自身條件去給自己製造一些小驚喜。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品質是建立在物質上面的,我不否認。然而生活的美學更多是一種態度,和一種想法吧。經濟騰飛的我們,可以在短短時日造起摩天大樓,可以把外牆瓷磚一年換上幾遍,甚至可以在二三線城市買到新房,能輕而易舉地在各種APP上獲得生活便利,例如網購,以及海淘國際品牌。我們的物質已經被國際認可,可是生活的品質卻…… 也許正是生活美學,沒有完全讓台北變成鋼筋水泥城市,人情味也得以保留吧。我們不能活得太隨便了,總該講究一下的。
 麵包與鮮花都要有 如果太過詩意會被人歸為散漫,那麼事實告訴我們的,卻是台北被選為全世界工作時長最長的地區之一,而北上廣深無一入選。在這裡,詩意,並不意味著放棄拚搏,放棄努力。但我們忙著忙著是不是就忘記了詩,忘記了遠方?而同為忙的台北人卻在仍留一方時間與空間給詩意。
 我們可以過很好的生活,但不一定比他們更懂得生活。然而願景也該有的。麵包會有的,鮮花也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