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文化》大陸人看台灣 台灣街頭陌生人的微笑

(圖片來源:微笑台灣活動官網)

一月底在台灣所看到所認識的志工組織,是之前從未看到的事物。我聽到了組織創立人的初衷與艱難,目前領導者的願景與期盼,參與志工的熱血與無私。我看不到有人用工時或其他的報償來衡量志願服務,這裡的志工全然不是什麼虛偽矯情的事情,他們真的就只是單純對你好而已。
在台灣7天的日子裡,我忽然覺得像是突然被世界溫柔以待,陽光溫暖,微風輕柔,一切都那麼有愛。
第一天參觀大安區區公所,剛走進去,電梯口就迎上來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奶奶熱心的問我們要到哪裡,幫我們按了電梯。前一天趕路的疲憊瞬間被奶奶親切笑容趕走。走到會議室的一路上,隨處可見志工微笑著為我們指路。無論是搭捷運,還是便利店買東西,售貨員甚至是陌生的路人與自己對視時都會嘴角微微上揚。
一直認為自己不是個溫暖的人,不善於表達感情,不喜歡流露感情,卻慢慢意識到微笑是一種最溫暖的語言,在那幾天行程快結束的時候,養成了見人就微笑示意的習慣。
說起微笑,似乎和志工主題扯遠了。如果放在以前,我會覺得微笑和志工完全搭不上關係,因為自己以前對志工的理解很狹隘。
然而,我現在才認識到志工的形式是多樣化的,甚至可以是很簡單的。對弱勢群體或者深處困境的人的一個微笑、一個禮貌的感謝,也是一種服務。並不是要加入志工組織才算志工。同時志工的對象是多樣的,不只是幫助弱勢群體,長輩、同齡人甚至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人都可以是志願服務的對象,因為大家所需要的東西都不一樣,互相支持和幫助,有錢的可以資金支持,有時間的可以參與服務,實現資源更高效利用。
創辦城市浪人團隊的張希慈曾說,參與城市浪人活動的大學生因一個擁抱而幫助了一個處於人生低谷的青年。很多事情看不到意義,並不代表意義並沒有發生,可能只是暫時看不見而已。至少台灣街頭陌生人的微笑和友善觸動了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開始試圖改變曾經有些冷漠的自己。
在兩岸志工的對比中,我不止一次感歎台灣志工組織對於人們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關注。台灣的志願服務注重細節,不流於形式,不僅僅停留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更多地在於提高生存品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芒草心」是個關注和幫扶街友(在大陸稱為「流浪者」)的志工組織。在公園角落裡我看到有整齊乾淨的袋子,經志工介紹才知道這是存放街友私人物品及所有財物的袋子,這樣清潔人員就不會把它當作垃圾扔掉,而讓街友能夠在白天安心地去工作。
除了滿足街友基本衣食的需求,芒草心會鼓勵街友找工作,為街友提供做導覽等工作機會,讓其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對未來產生信心。除此之外,志工組織會給街友們提供學習各項技能的機會,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更為重要的是,我在芒草心的一切行為和志工身上完全沒有看到歧視,而是看到關懷與對人權的尊重。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與街友存在不對等的關係。記得志工對我們說,芒草心基於人性本善的原則,給予所有人,包括曾經做過錯事的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溫暖的背後卻也免不了有現實的重重困難,我在大陸認識一位非盈利助學組織的總幹事,他曾對我說明組織缺乏政府支持而帶來的種種問題。在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台灣也免不了遇到類似的問題,芒草心以及其他服務街頭流浪者的志願組織並不被政府預算所支持,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
我慢慢地感受到大陸志工的不斷進步,也看到了台灣志工文化的成熟發展。我們需要更多地彼此借鑒,也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