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喇叭花/性別光譜備受爭議 難道不教真的比較好?

最近性平教育話題很夯,一派家長認為應該要教給孩子不同的性知識,同時也需教導他們保護自己,但也有另一派家長認為不該告訴孩子太多性知識,避免他們一試成主顧;姑且不論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及早接觸到性別教育,我們先來看看性平教材內備受爭議的「性別光譜」。

性別光譜是將「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四個區塊畫分,並使用光譜讓學生判斷對自己內心將自己歸在色塊中的何處。首先「生理性別」是指與生俱來的性別,以身體性特徵就能分辨,最常見的就是男性與女性,也有少數的雙性人。而社會上最常拿來分辨性別的方式,也是生理性別,通常會認為某性別就要有一定的特點,也就是「性別刻板印象」。

第二項「性別認同」則是指心理性別,意思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比如說,一個天生生理性別是男性的人,卻可能認為自己是個女孩子,雖然多數人的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是一致的,但也並非全部都是單一式的二分法,而是有程度的區分。

至於教科書中將「性別氣質」分為「陽剛」與「陰柔」兩個象限,代表不同的社會對於不同生理性別帶有性別氣質,也有不同的偏好;而「性傾向」則是指能讓一個人產生情慾與性慾的對象,通常可能會出現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或是其他不同的性傾向。以上四個維度便是現在較常見的多元性別光譜,幫助大眾了解,原來人的差異不僅僅只是二分法,也期待大眾能去認同與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

好了,那為什麼性別光譜會引起廣大爭議呢?首先就是家長認為,為什麼要將生理性別以「公」跟「母」畫分,搞得孩子好像是動物一樣,更認為這樣明顯違反現代醫學以染色體區分男女兩性的事實。而且部份家長也認為,原本孩子可能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性向,透過這樣的光譜,可能會讓他們聯想到「不正常的性向」,不應這麼早教導孩子這些事情,另外也非常反對課本上出現同志諮詢網站的資訊。

但是不教導孩子,難道他們就不會發現自己的性向嗎?當學校不教的時候,可能導致孩子隱瞞自己的性向,甚至認為自己「很不正常」而造成孩子的自卑感,這樣對孩子的發展,反而可能造成不當影響。再者有些家長,甚至反對學校教導孩子使用保險套,這說法也令人汗顏,畢竟絕口不提,更可能導致孩子道聽塗說,甚至接觸到性事時,不知該如何保護自我。

真的聽過已經成人數年都還不會使用保險套的案例,也見過夫妻以為睡在一起就會懷孕的事件,這也代表台灣的性教育,的確還需要加強,不能只是再以隱晦的字眼述說性事,而是要以清楚又正確的態度,告知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婦團曾表示,近來熱議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事件,主角遇到的暴力是「口交」,但現在學校卻只敢教「陰莖插入陰道」,讓此事成為了性別教育的遺憾,因此若再以故步自封的態度,認為孩子過早接觸性事,就是不良影響,恐怕也只會讓更多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