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文青容易嗎?一個北京文青的旅遊告白

張偉(旅讀中國提供)

八○後,出生江蘇省海安縣,現居北京,自由攝影人、《瓷.CI》雜誌執行主編,玩影像、編雜誌,還管理一家茶室。熟稔北京、景德鎮、蘇州等地的藝文空間,按快門、舉茶杯,以女兒為拍攝主角,記錄她成長中天真爛漫的笑顏。

北京是這樣一個地方:像一塊肥沃的土壤,只要放在適合位置上,就能在幾年間看到一顆種子抽芽、長葉,最終拔地而起。

張偉也許就是一個例子,入京多年,始終在做些有意思的事情。認識時他是自由攝影師,四、五年過去,照片繼續拍,身分卻多了好幾重:編雜誌、負責營運798內一茶空間,名片上沒有印著高大上的「C某O」,日子卻過得比老總還令人艷羨。因為積累了太多精彩經歷和見聞,我總開玩笑地埋怨他出場會自帶背景音樂《金包銀》:每回去了什麼好地方,微信裡那些被他照片「刷屏」的「受害者」只能在遙遠的辦公室裡吹鬍子乾瞪眼。張偉謙遜笑說,這都是拜他那幫朋友所賜,所以幾年越來越深信物以類聚的道理:「北京好玩的地方可多了,很多人並不知道。可一旦認識了一位好玩的人,透過這位好玩的人總能認識更多好玩的人、好玩的地方。」

紫禁城。(取自維基百科)
紫禁城。(取自維基百科)

靠攝影立足北京

聽來繞口令,卻是金科玉律。也許可以將張偉和他的朋友理解為居於北京的新派文藝青年:他們個個才華橫溢,從攝影到文學、從收藏到品茗,或各擅勝場,或手上握著好幾把刷,共同點是雅好文藝,不論座標在四九城內外,總能將生活過出一番情致來。若有機會跟著張偉轉上幾天,會訝異他心中的北京地圖真的是以「好玩的人」和「好玩的地方」串起來的:相約雍和宮,他選擇先在附近收藏家好友工作室裡看老件,主人留下吃了午餐,然後到五道營胡同茶藝空間「一拙」坐坐,享受午後清幽;天光雖好,但熟稔北京作息的他知道得在晚高峰之前驅車東北方,798書店裡和相熟老闆打聲招呼、喝碗熱茶,接著再赴朋友約,聊聊近來策展情況。沒有北漂一族慣有的迷茫無依,京城裡,他多麼從容自在。問張偉,北京太大、太忙、太快了嗎?那可不一定。在他看來,生活品質得是靠自己創造,尋找小日子未必一定得到山裡聽鳥鳴,挑間喜歡也習慣的舒適空間,邀請三五好友品茗,便能成就好風景。

雲淡風輕的超然姿態固然容易讓人忽略,這位文藝青年其實經歷一次次打磨,方將影像創作視為職志,又是透過一回回試煉,才讓攝影之路越走越寬廣。是攝影,讓他在這座城市裡扎了根,十多年前離家隻身北上的他偶然間拍了一組頤和園影像送洗,「你拍的?」相館老闆瞪著眼睛不可置信:「這根本是明信片吧?」

短短幾個字,意義卻非凡。「從小城鎮剛來到首都,卻乏自信、找不到認同,」他回憶:「突然因為拍照受人認真誇獎,心境上的轉變太大了,好像從此找到了立足點。」學建築設計的張偉成為專業攝影師,待過電視台、拍過商攝,甚至有段時間放棄北京生活,和妻子回老家開了間廣告公司,終於在這幾年確立了職涯的核心理想:在財富之外,自己還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他希望以影像傳遞美學感悟,並持續發掘好空間,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雍和宫(取自維基百科)
雍和宫(取自維基百科)

文藝情懷串起小日子

他有一處事特色:積極正面,從不抱怨。有文人圈的雅,卻沒有文人圈的傲,一位友人形容他有「攝影圈內少見的高EQ」,人和氣、腦子轉得快,一股對藝術的熱情和慷慨,始終能將他和他的作品推向更遠的地方。

一位收藏家朋友喜歡他的影像,上門詢問收費價碼,張偉豪氣揮手:「幫你拍,還需要收錢嗎?」看對方很不好意思,索性來個條件交換:「要不,我幫你拍照,你教我玩壺吧!」靠著「換工」,張偉成了最懂茶壺的攝影師,同時也是玩壺圈子裡最會拍照的文藝青年。主編工作也是這樣不經意間落到身上,在採訪拍攝過多位收藏家、藝術家後,一位朋友商請經驗豐富的他幫忙編雜誌,於是,這位攝影師又披上「執行主編」的戰袍,帶著年輕編輯走南闖北,探訪古瓷器窯口。

泡茶文化(取自bbs.crsky.com)
張偉成了最懂茶壺的攝影師。(取自bbs.crsky.com)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藝術家劉墨觀察,張偉將內心的追求投射到了影像上。看他的攝影作品的確如此,構圖單純卻意境悠然,煮茶道藝,撫琴論文,管他天子腳下,胸懷文藝,或許也能這樣過生活。

本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旅讀中國

or旅讀中國LOGO(旅讀中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