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玩澎湖 美景當前精彩萬分

【記者鍾采靈/綜合報導】

當東北季風颳起,澎湖旅客大幅減少,交通部觀光局為讓民眾在秋、冬時節造訪澎湖也會有新奇感受,推動一系列「澎湖秋瘋季,不熱更樂」主題活動,結合風俗民情、特殊地貌景觀、美食饗宴及休閒運動等在地元素。

交通部觀光局澎管處為推動秋季澎湖特色旅遊,打造澎湖新亮點,並創造秋季澎湖不一樣的玩法與趣味,以美景與美食為主軸,吸引民眾在秋季前往澎湖,為當地觀光創造不一樣的旅遊話題。秋冬到澎湖美景當前,會放下城市所有的煩惱,盡情享受澎湖的海光山色。

中屯風力園區體驗(公關圖片)
中屯風力園區體驗(公關圖片)

 

中屯風力園區體驗

秋冬到澎湖一定在體驗強勁的東北季風,中屯風力園區在最能體驗到何謂強風。目前中屯風車共有八座,於2001年10月正式商業運轉,發電量佔澎湖總發電量約12%,發電成本每度約3塊。當風力變化時,葉片的角度亦可隨之調整,轉速便可隨著發電需求調整,以維持穩定的發電功率。目前已規劃為風車公園,成為澎湖縣白沙鄉的著名旅遊景點和新地標。

跨海大橋(公關圖片)
跨海大橋(公關圖片)

 

跨海大橋

跨海大橋主要聯繫白沙和西嶼之間,使得澎湖主要的島嶼之間可以接續,是澎湖地區重要的交通命脈,目之間可以接續,是澎湖地區重要的交通命脈,當時更允稱為遠東第一跨海大橋。1965年創建,1970年完工,建橋之初長度為2160公尺,改建後長度為2600公尺,橋的兩端設有橋門,周遭則樹立相關的紀念碑和紀念碑亭。

二崁古厝聚落(公關圖片)
二崁古厝聚落(公關圖片)

 

二崁古厝聚落

二崁村於民國90年經內政部指定成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近年來完成修復的古厝交由「二崁村聚落協進會」充分利用,發展成為且有在地文化特色 的各項小型展覽館,有常民生活館、潮間帶館、社區博物館、漢藥館、童玩館、褒歌館等。走入二崁,映入眼簾,最吸睛的便是古厝牆上掛滿了當地居民自創的褒歌,內容描述生活點滴或傳頌男女思慕情懷,試著以閩南語唸唸看,保證趣味橫生。餓了走到柑仔店吃「土仁粿」、「金瓜粿」,渴了喝杯道地的杏仁茶,也有消暑 的「小滿滿剉冰」。在古色古香的民宅內,聽老阿嬤最原汁原味的褒歌吟唱,或數人即興對唱,一來一往,創意十足,令人拍案叫絕,樂趣無窮。

 

菜宅(公關圖片)
菜宅(公關圖片)

菜宅

澎湖的地理位置,使它冬季得承受東北季風的強勁肆虐,為了抵擋「鹹水煙」對於住屋以及農作物的毀壞,先民就地取材以硓古石或玄武岩搭建住家與「菜宅」(又稱「宅內」,也有人稱為蜂巢田)。

通梁古榕(公關圖片)
通梁古榕(公關圖片)

通梁古榕

歷經四百多年的蒼桑歲月,一棵榕樹生生不息,愈發茁壯衍生到百枝,覆蓋廣大的區域,尤其在樹下聊天納涼更有一番情趣。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公關圖片)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公關圖片)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日治時期為聯絡馬公與西嶼間的海上交通,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挖取石塊泥土時意外地發掘了這片埋於土中、沈睡千年的壯麗柱狀玄武岩,可謂澎湖本島容易親近的柱狀玄武岩。

澎湖玄武岩熔岩流冷卻後,受熔岩流均質性、溫度差異與黏稠度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即形成規則性高的柱狀節理或熔岩流營力影響呈現彎曲傾斜的多樣性地形,這些 柱狀玄武岩長年受風化和侵蝕的洗禮後,呈現各種不同樣貌突顯澎湖玄武岩的稀有性。如果熔岩冷卻時氣體來不及散失即形成氣孔,就是所謂的多孔狀玄武岩,澎湖文石便是 發育在這種玄武岩之中。

 

奎壁山分海(公關圖片)
奎壁山分海(公關圖片)

澎湖由於潮差可高達3公尺,奎壁山滿潮時與對岸小島隔海遙遙相望,退潮時中間出現陸地可行走。尤其在初分之時,海水推卻,道路成S行,謂為「台版摩西分海」。同時,可進行潮間帶探索。

 

風櫃聽濤(公關圖片)
風櫃聽濤(公關圖片)

風櫃聽濤

因為海潮灌入柱狀節理玄武岩下的海蝕溝槽,進而從地表上的岩縫洞穴中噴射出來,發出有如風箱鼓風的巨大聲響,尤其攝人;聽其濤聲、觀其水柱,實乃視覺之饗宴。來到風櫃洞除行走時注意腳步外,記得往下走,來看看這個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石穴,這石穴若遇到東南風加上漲潮時,潮水會進入石穴而由石縫中噴出水柱造成美麗的浪花,但遇到的機會可說是可遇不可求。另外,風櫃洞也是極佳的磯釣場,常見釣友一竿在手樂趣無窮。

觀音亭(公關圖片)
觀音亭(公關圖片)

觀音亭

觀音亭於康熙35年(西元1696)澎湖游擊薛奎所創建,廟中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是澎湖最早的佛教寺院。觀音亭列為縣定古蹟,附近海域的風帆活動遠近馳名,慕名而來的遊客除了戲水以外,還可欣賞名列澎湖八景之ㄧ為人津津樂道的「西嶼落霞」。

天后宮(公關圖片)
天后宮(公關圖片)

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列為「國定古蹟」。早期福建沿海漁民為保佑出海船隻與作業平安順遂,會在船上供奉媽祖以求庇佑,後期則在澎湖定居後移往岸上建廟奉祀,時光飛逝,轉眼間庇護澎湖縣民400多年。日前天后宮整修時挖出一方「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確認其年代。

天后宮共分為前(山川殿)、正、後三殿,左右各有一護龍。山川殿的廟名額上巧雕三龍盤護,栩栩如生的神態,儘管年久褪色,仍能感受當時精工巧琢。前後進的樑柱上,尚有獅座、各式斗拱,用來支撐樑柱與屋頂,宮內還可見到人物鑿花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等故事。正殿屏門上雕刻的題材以四季吉祥圖騰為主,象徵四季平安、福壽綿長,手法相當精緻,可說是木匠工藝的上層精品。

四眼井(公關圖片)
四眼井(公關圖片)

四眼井

四眼井又名為「四穴井」或「四孔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北端,俗稱「頂街」。四眼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下街」聚落發展飽和以後,向「頂街」發展。因為人民的生活不能一日沒水,「頂街」先居民聚居時,應當先鑿這口四眼井做為水源及市井。四眼井深約5.6公尺,直徑約1.8公尺。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構造十分奇特,因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四眼井逢旱年不乾涸,本是極為優良飲水,但現代已受到汙染加上自來水設施普及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阿婆茶葉蛋(公關圖片)
阿婆茶葉蛋(公關圖片)

 if (document.current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