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看桌米雕」 竟然就是捏麵人

【實習記者陳卉穎/調查報導】米雕,你以為是在一粒粒米上刻字作畫嗎?那你就錯了。米雕的俗名「捏麵人」,反而是耳熟能詳的一項民俗技藝,因為以前捏麵人的原料為中筋麵粉混合糯米粉,因而得名。所以,米雕與雕刻並無關係。

以前的米雕是可以吃的,但是隨著時代改變,為了讓這些栩栩如生的米雕作品得以保存和傳承,基隆市米雕技藝保存者謝源張,把原料改為白膠加吐司麵包粉或者玉米粉,乾了之後就變成雕塑,不能食用,純作欣賞。

將吐司麵包粉加白膠,便可揉成各種形狀(截自影片)

謝源張出生於基隆,父親是一位總鋪師,年幼時,每逢節慶他都要幫忙爸爸辦桌,從小就很熟悉中元普渡的傳統規矩和米雕製作,在還沒成為米雕技藝保存者之前,謝源張其實是一名畫家,除了中西傳統美術的水墨和油畫,他還創作過許多漫畫和卡通,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再次開始做捏麵人,越捏越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於是,從此便以發揚米雕為志業,並且成為基隆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看桌米雕」是雞籠中元祭重要的文化之一。謝源張將麵團揉成牲禮、蔬果、人物等形狀,作為民眾觀賞用的供品,同時也是讓「好兄弟」在飯前飯後都能觀賞,因此稱為「看桌」。除此之外,戲台上也會有「大看生」,也就是特別挑選有108名成神角色的封神榜,用米雕技藝將角色做成雕像,傳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化意義。

基隆市米雕技藝保存者謝源張(截自影片)

已經傳承百年的雞籠中元祭,今年正式邁入第166年,2020庚子雞籠中元祭活動,由聯姓會之童、白二姓輪值主普,但因受到疫情影響,放水燈當天,將不邀請表演隊伍、不安排步行遊行隊伍,也不設置觀賞台及觀眾席,避免群聚感染,另外,開龕門、關龕門等科儀,因老大公廟的空間有限,也將精簡現場人數。

謝源張的米雕作品將在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常設展出,今年因整修休館中,暫時無法觀賞,但是2020雞籠中元祭 (農曆7月15日)在主普壇仍然會有其作品展出。

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tdN8OrBpI&feature=emb_err_woyt

2020雞籠中元祭活動網頁:http://www.rs-event.com.tw/2020kmsgf/

臉書專頁:https://reurl.cc/O18D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