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電影60年 周遊憶甲子風光

1965年1月4日,台灣第一部35釐米電影劇情長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市上映,造成觀影熱潮,正式揭開台語電影的動人序曲。今年適逢台語片60周年,曾寶儀主持的《公視藝文大道》特別邀請資深演員周遊、電影學者廖金鳳上節目,暢談台語電影歷經一甲子的珍貴點滴。

周遊說,當時拍台語片的盛況,光是她演出的「三八阿花」系列就20幾部,最高峰時期,她曾一個月軋7部戲,3天3夜沒睡覺,而且搭火車趕戲、軋片常被導演整,被笑是「美國大水蛙」(暗喻大頭症的意思)。但這20-30部阿花系列的電影底片,後來大多因為沖印公司遭祝融,被燒光了。

 

▲廖金鳳(右起)、周遊上曾寶儀主持的《公視藝文大道》。(圖/公視,2016.09.22)
▲廖金鳳(右起)、周遊上曾寶儀主持的《公視藝文大道》。(圖/公視,2016.09.22)

當時台語電影也盛行異國風情的移植,現在來看,尺度也令人咋舌。周遊主演的《海女紅短褲》即是從日本電影改編,她說,演出時要穿紅短褲,白上衣裡頭還不能穿胸罩「一下水整個就透了!」,讓主持人曾寶儀訝異地說「這三級片了耶!」。廖金鳳則補充,六○年代末,台語片開始要沒落時,片商為了賣片、吸引觀眾入場,也會開始拍攝較具話題性的情色電影。

 

▲周遊(右)暢聊過往台語電影榮光。(圖/公視,2016.09.22)
▲周遊(右)暢聊過往台語電影榮光。(圖/公視,2016.09.22)

廖金鳳感慨表示,台語片高達一千多部,被保存下來的約只有兩百多部。台語電影曾在台灣街頭巷尾引發轟動,因而帶動新北投一帶變成台語片的好萊塢,也造就白虹、白蘭、楊麗花、柯俊雄等影視明星及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後來卻在當時政府推行國語運動、外語片引入、國語片強勢來襲等諸多因素下,漸漸淡出台灣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