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買到低濃度豆漿 專家透露「2招」教你選出高CP產品

近來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選擇豆漿作為早餐或運動後的蛋白質來源,但營養價值真的高?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面上有不少豆漿產品標示不清,蛋白質含量低,甚至含糖量高,喝喝2瓶就快超過國健署建議的每日糖攝取上限。董氏基金會建議,購買時,應仔細閱讀包裝上營養標示的「蛋白質濃度」、「糖量」來選擇健康的豆漿產品。
董氏基金會於107年11至12月,調查105件液態豆漿、10件豆漿粉,今(12)日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市面上30支產品依目前CNS標準屬調製豆奶,其中23支卻無明確標示為「調製豆奶」;2支豆漿蛋白質含量低於2%,連調製豆奶都不是,品名卻為「豆漿」;4支包裝產品營養標示缺漏「糖」標示,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調查也顯示,含糖量前三高的豆漿,每瓶添加糖約23.4公克至27.5公克,喝2瓶就快超過國健署建議的成人每日建議糖攝取量50公克。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表示,主管機關應規範廠商於包裝上依產品濃度進行更明確之標示,讓消費者至少可透過品名或包裝標示明確區分「豆漿/豆奶」及「調製豆漿/豆奶」,且為避免誤導消費者,標示「微甜」之產品,其定義應符合「微糖」小於2.5公克/100毫升之規範。
陳醒荷建議,民眾可藉由包裝上營養標示的「蛋白質」、「糖」兩者來選擇CP值最高的豆漿。依CNS豆奶濃度夠的標準,蛋白質每100毫升應大於2.6公克;含糖量不得超過每100毫升2.5公克才符合「低糖」和「微糖」標準。
對於傳統豆漿店、早餐店販售的散裝豆漿,董氏基金會建議用「豆皮」判斷。先將豆漿隔水加熱,當表面出現結皮或紋路時關火,並開始計時,用電風扇或扇子搧風,若80秒內表面出現完整皺褶狀豆皮,代表豆漿濃度較高;若表面為不完整的破碎狀,代表豆漿濃度較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