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觀點》健身教練證照 兩岸考核太鬆散

 面對國人養生意識抬頭,健身中心數量開始增加,消費糾紛也隨之產生。在大陸傳出健身教練不專業,導致學員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件;在台灣健身中心的預付合約制度、消費者花大錢卻沒達到運動效果的事件時有耳聞。兩岸健身消費的亂象,除政府單位應介入外,消費者也應「停、看、聽」。
 大陸有健身教練的國家考試制度,台灣則是由中華民國體適能協會來把關,但對兩岸的業內人士來說,國內證照僅是入門款。健身人士他們所看重的是歐美國家所認可的健身教練證照。由此可見,兩岸健身教練證照的資格考核太鬆散。
 除健身教練的證照缺乏公信力外,健身中心的消費糾紛,關乎消費者的權益。近日倒閉的「邱素貞瑜珈中心」事件,政府不能等到事件爆發,才做後續處理。業者慣以「先付款、後消費」的手段,強迫消費者先掏出大把鈔票的現象,也該明令禁止。
 消費者自保之道,除打聽業者信譽是否良好外,別聽信業務的說詞,要多了解健身教練的經驗、證照是否完備;對於要先繳費後享受的合約,簽約前三思,免事後求償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