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招生莫成空話

 日昨準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在一場論壇中指出,即將上任的準總統蔡英文交派他力推「新南向政策」,並將鬆綁不合理的入學、就業法令限制,廣招東南亞學生。
 事實上,早在去年9月,當時的蔡英文就在外交使節酒會上,揭露了未來執政後將採取「新南向政策」。當時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質詢時質疑,此政策昧於整個國際情勢、流沙逐塔,只是一個空話。
 如何能夠避免新政府的東南亞招生政策免於落入「空心菜」的口實?首先,必須確實掌握區域政經體制現況。在全球保護主義興起的處境下,區域政經合作架構紛紛建立。「東南亞國協」與韓、日、中三國於2005年成立「東亞高峰會」,這個東亞政治組織與自由貿易區不包含台灣,其影響不僅止於對我國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更對我國與東協高教的互動與交流極為不利。更何況,韓、日、中早已積極建立機制和獎勵來吸引東協國家學生。如韓國有ASEAN-ROK對話機制;日本國際合作機構(JICA)提供工程教育培育東南亞人才;每年舉辦的東協與中國大學校長會議,已具體針對大學生、研究生和交換學生的招生細節作討論。
 再加上歐美、紐、澳的優勢競爭,我國不但先天不良,更是後天失調。唯今之計,應盡速成立跨部會的專責機構,綜理東南亞事務並進行系統性的訊息掌握和資源部署,並且努力與國協各國建立高教合作機制和溝通平台。
 其次,強化自身的體質、增加各大學的吸引力。國內許多大學受到少子化和國際化指標不足的壓力,常常病急亂投醫,未事先做好校內的相關配套措施和通盤了解東南亞學生需求,就胡亂參加各國的教育展或各自冒進招攬,這不但徒勞無功,更讓各國不堪其擾。
 東南亞國家人口雖多達5億以上,但能夠在大學以前接受完整華語教育的僅有馬來西亞的獨立中學,每年可來台不到千人,有如杯水車薪。其餘國家通過中文能力認證的學生非常有限,除非我國能為東南亞國家提供更多的華語教育服務。
 至於知識技能的提供方面,應正確掌握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現況和人才需求。各國發展狀況不同,相關的需求也有異,所需要的高教服務項目當然也有不同的著重。我國在普通大學和技職教育方面有哪些領域是特定國家需要的,應有精準的掌握。
 最後,建構多元文化的友善校園,長期以來,台灣教育場域過度崇拜歐美或東北亞而輕忽東南亞,整體社會對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所知甚為淺薄,甚至常帶有負面刻板印象和汙名。若要讓更多的東南亞學生有尊嚴且自在地在各大學校園就讀,我們有必要創造更多重視東南亞文化的研究、教學、學習和生活環境。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