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國赴京 戲曲演繹等待果陀 結合東、西方元素 傳達人需把握當下

 台灣當代傳奇劇場2005年首演的京劇版《等待果陀》(大陸劇名為《等待戈多》),十年磨一劍,繼2015年於台灣再度公演後,5月15日將跨海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獻藝。這齣跨越京劇框架,以黑色幽默的詼諧手法,改編自文壇巨匠的同名作品,不僅將東、西方元素融為一體,並欲藉此傳達,「人生不要一味等待,需把握當下」。
 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近日提前至北京,除了與大陸知名編劇史航、歌手龔琳娜以及大陸戲迷分享,從事戲劇工作的心路歷程外,也談及及京劇版《等待果陀》的創作發想。對此,吳興國直言,「這麼孤寂的一個戲,把傳統戲曲放進去,最感動的竟然是自己。」 從表演中找新東西 1952年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克特筆下的《等待果陀》,被公認為荒謬劇的代表作。全劇不僅缺乏故事、沒有高潮,且人物扁平、充斥許多片段與即興對話;甚至以2個流浪漢的等待,作為開場與結局,但在推出後成為無數劇團搬演、研究與挑戰的對象。
 吳興國回憶說道,自己過去查閱很多關於貝克特的資料,而《等待果陀》中貝克特有意把劇情、戲劇衝突都拿掉,對於戲劇是極大的挑戰,如此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要怎麼演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亦為「沒有限制」的表演,或許試著去演,就能從中找到一些新東西。
 看6版本 領略深意 吳興國直言,《等待果陀》的意境極深,自己也是看了6種版本後,才領略出箇中深意,並開始著手重新翻譯劇本,其中變化最大的部分,則是把劇中的「基督」變成了「佛陀」;且當代傳奇版的《等待果陀》,以戲曲的唱念作打為主,加上丑角幽默的功夫身段呈現,巧妙地傳達貝克特戲謔、無厘頭卻字字珠璣的深意。
 「光陰似水,靜悄悄。」吳興國情不自禁地哼起唱詞說,這是一齣關於「等待」的故事,世間的生命從出生開始,皆等著生命結束的時刻,「我演《等待果陀》最大的意義是明白了不要等待,要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