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現代版 顏頂生化繁為簡

 山東濟南的鵲山外型像顆饅頭,華不注山看起來則像個角錐,這兩座「形狀怪異」的山,因為入了元大家趙孟頫的畫作《鵲華秋色圖》而流傳千古。台灣當代藝術家顏頂生自2010年開始創作「鵲.華.秋.色」(見圖,非畫廊提供)系列,靈感便來自對趙孟頫這幅畫作的回應,並加以重新詮釋,化繁為簡成為純化的抽象山水。
 顏頂生現於非畫廊推出個展「鵲.華.秋.色:仮境」,將他最喜愛的中國山水名畫化繁為簡,純化成抽象符號的山與水的關係,如畫面上有鵲山的圓弧造型、華不注山的三角狀等,雖然簡潔低調透著內斂,卻又充滿韻味。
 顏頂生1980年代即活躍藝壇,早期隸屬於南台灣新風格的畫家之一,1983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2004年取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他的繪畫裡經常出現書法形式與樣態、陰陽頓挫的符號及感性的筆觸,來自他長時間的演練及書寫的結果,宛如心靈的煉金術,透過徹底的勞動和身體的實踐,成為生命動能的一部分。
 唐朝王維的詩《鹿柴》有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描寫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仮境」二字即是從當中的「返景」轉化而來。王維精通佛學,不少山水詩自然融會了禪意,《鹿柴》便是一例。顏頂生則是透過筆墨探討與山水禪境詩境,簡練、純粹、幽微,進入抒情謹嚴的色面抽象,與王維的山水詩形成不同時空的對話。
 特別的是,顏頂生對中醫藥材的色彩及質感有深入研究,很早就採取中藥的特殊性顏色,加入高彩度的壓克力顏料當中,混合中藥材的顏料改變的不只是色彩的彩度,更強化顏色的稠度及密度,也從中體驗中醫的堂奧,呈現自然、土地及生命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