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錢」為何物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因涉入浩鼎股票認購疑雲,而被移送法辦,引起社會轟動,輿論譁然;一陣對知識分子金錢價值觀的討論更是受到矚目。
 錢財與敗德、奢侈與罪惡,往往互為比鄰,所以古人說「君子固窮」,更強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尤其身居學術頂峰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更是「士」之代表,應該對於貧窮與財富有其獨特的智慧,無愧知識分子的高度,即使不能高風亮節,至少也該重義輕財,才能為天下師。
 梅貽琦曾是北京清大與新竹清大的校長,也曾任抗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大校長,他的夫人韓詠華女士曾靠典當與擺地攤補貼家用;他在應召返台灣辦清大與原子科學研究所時,必須把62歲的夫人隻身留在紐約,依靠打工度日,他說:「自己在台灣薪金微薄,無法寄錢到美國照料。」 事實上,他此時據有著數額鉅大的清華基金,1962年5月19日,他病逝台大醫院,享年73歲。他一直放在床下隱密處的手提皮包,兩周後在各方人士監督下,由祕書打開,原來是清華基金的帳目,清清楚楚,一筆筆列入。清廉風範令人睹物思人,在場者無不感動落淚。
 大作家朱自清教授被譽有「最完美人格」,他的作品〈背影〉早已傳誦一時。而他的散文感情真摯有口皆碑。1948年6月政府因法幣政策失敗,幣值一落千丈,相對待遇比較優越的教授也一樣生活艱難。
 由於當時美國正積極扶植日本,傷害中國,當時美國發了一個配購證,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美援的麵粉」,體弱多病、家庭人口眾多的朱自清,體重不及40公斤,亟需營養和治療,但他卻簽署1948年6月18日《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拒絕這種「收買靈魂的施捨」。他說:「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 台大校長傅斯年曾對其夫人俞大綵(俞大維之妹)說:「你跟我這窮書生,十幾年沒過幾天舒適日子,而我死後,竟無半文錢留給你母子,我對不起你們。」他逝世前10天,為《大陸雜誌》寫文章,為的是希望能拿到一筆稿費,做一條棉褲,但誰知數日後,當俞大綵收到稿費時,已來不及為傅斯年做這件禦寒的棉褲了。
 古人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前外交部長沈昌煥也強調過:「財散則人聚,人聚則財散。」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必須對金錢的追求有獨特的智慧與把持,守其分際,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我看中研院前院長吳大猷抵北京,他的兩位弟子,諾貝爾獎得主李振道、楊振寧為其推輪椅,備極尊敬自己的恩師;吳大猷或許一無所有,但其實是無所不有。
 為而不有,古有昭訓。香港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表示自己的富貴觀:「人有錢就『富』,但『貴』則要從行為來。」一百年來,許多大師們或許在生活上一貧如洗,但留給歷史的卻是萬古流芳。
 「錢為何物」?智慧盡在其中!(全文刊登中時電子報,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華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