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始,大陸海淘市場迅速擴張,至今規模超過2400億元人民幣(下同),海淘族達到2400萬人,初期海淘市場大都被海外代購壟斷,許多留學生、空服員和領隊藉此商機發了一筆小財,提供購買海外商品的便利性,然而海外買手良莠不一,假貨傳聞不斷,而且透過個人物品形式郵遞進大陸,海關與國檢始終無法確認該物品的真實價格、質量及應課稅額。
所以大陸2013年底出台跨境電商的試點政策檔,讓少數城市先行先試,一大亮點就是開放保稅備貨模式,也就是讓境外商品能先批量存放在試點城市的保稅倉,電商收到消費者訂單,將有關資訊透過公共服務平台與海關、國檢對接,該商品即得以國內快遞包裹出庫,大幅度降低國際物流成本,消費者5天內可取得訂購商品。
其次,不同商品有不同稅率,而且有免徵額優惠,例如保健食品售價400元,以食品行郵稅率10%計算,行郵稅40元,因低於50元免徵,所以台灣流傳跨境電商免稅,其實是誤解,以售價400元化粧品為例,要繳高達200元行郵稅(稅率50%),制度選擇商品,因此大部分線上化粧品低於100元,以求達到行郵稅免徵。跨境電商政策讓多數早期買手制的電商平台,轉型做保稅備貨模式,有關政策也成就新的跨境電商平台,當然也吸引了台資背景的平台入駐,如「第一里路」等。
4月7日21時,有關部委突然宣布第一波正面清單,3小時後正式實施,不在正面清單上或不符合正面清單中備註欄規定的商品,都不得再銷售,各地跨境電商哀鴻遍野。15日出台第二波正面清單,涵蓋了大多數商品。跨境電商大部分熱銷商品都卡在保稅倉,直到通知8日前運抵保稅倉的商品,得按舊制繼續銷售,售完為止,才讓跨境電商鬆了一大口氣。
此時,香港倉趁勢而起,因為香港免稅,且與大陸間有許多物流方式,讓歐美廠商得以先將商品批量備貨在香港,再以個人物品模式配送進大陸,但香港倉儲及人工成本高,除非商品周轉率高,不然不一定划算。
作者為第一批台資跨境電商企業服務商,發現台灣優勢,首先,對廈門、福州、平潭均有海運直航快(郵)件,地理優勢使海運配送時間與空運差不多,但成本大幅降低,且有關海關對台灣快件查驗率一再降低,清關效率大幅提升。台北廈門間航班也很密集,可自由選擇有利的海空運配送模式,結合保稅倉將有與香港一搏的機會。而且台灣內需市場不小,只要符合進口規定,存放台灣保稅倉的歐美商品,隨時可以清關進入台灣市場,又或者快件配送東南亞各國。
簡單講,台灣保稅備貨模式,進可攻大陸,退可守台灣,還能轉戰東南亞,入駐的歐美廠商有比跨境電商保稅備貨舊制更靈活的選擇。而且台灣法治環境穩定透明,讓歐美廠商有信心,這是台灣難得的機會,企盼新政府把握此一商機,完善有關政策法規,降低保稅倉的隱形成本,讓台灣登上國際貿易新舞台。(作者為跨境電商企業服務商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