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平權/走過徬徨 同志父母更擔心的是…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於1998年成立,專為弱勢同志服務,提供社群尋求認同與情感支持的管道,除了舉辦性別教育講座,也提供電話諮詢服務,協會共有約10位專職人員,帶領近300位義工一起投入各項倡議行動與社會服務。近日同志婚姻平權議題吵得火熱,《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採訪到兩位在協會擔任接線志工的同志家長陳媽媽及林媽媽,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陳媽媽在二女兒高中時期就開始懷疑女兒的性向,尤其女兒上了大學後,立刻剪了俐落的短髮,打扮中性,穿著束胸,一路觀察、一邊懷疑,最後確定女兒是同志的那刻,她崩潰了。陳媽媽說,每個孩子一出生,父母都會規畫好一個藍圖,希望孩子能照著自己的期望走,「知道的當下,突然整個藍圖不見了,我的世界也變了…」。

後來,陳媽媽因不捨獨自在南部念書的女兒孤單在外,有心事無人傾訴,也擔心孩子做出什麼傻事,買了張高鐵票衝去南部找女兒,兩人相見時,女兒全身顫抖地對她說:「媽媽對不起,因為我是同志,害得你這麼難過。」說到這時,陳媽媽已止不住淚。

為了更接近女兒、更了解同志,陳媽媽來到同志熱線協會,擔任接線志工已有將近半年,她說來到協會後對她的幫助跟成長很大,過去一直把重心放在自己很痛,現在明白了,這些痛是來自於對孩子性向的接納並不是那麼自然,擔心和害怕皆是源於不了解。

查了資料、看了些同志議題影片後,她發現從自己的痛苦中看見了孩子的痛苦,孩子曾跟她說「媽媽,這不是可以選擇的,姊姊只是比較幸運走向傳統那條路。」以前總聽不懂,現在已經可以慢慢理解,進而對於女兒是同志的事實由「接受」轉為「接納」。

陳媽媽說,會選擇站出來,是因為有太多人把對同志片面的了解以偏概全,甚至加以汙衊,煽動更多不了解同志的人,她捨不得看著這些孩子孤軍奮戰,更無法容忍他人惡意分裂族群、製造恐慌。

相較於陳媽媽語到激動處時眼淚潸潸,林媽媽則顯得淡定許多。出生在30年代的林媽媽說,在她的成長過程、接受的教育中,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同志,唯一的認識是白先勇的《孽子》,但那就只是一本小說。

當年兒子向她出櫃時,她的第一個念頭是自責「自己把孩子變成了同志」,自此天天以淚洗面,但哭了7天想通哭無法解決問題,「我愛我的兒子,我當然要完全地接納他!」因此決定主動進入孩子的社交圈,甚至和孩子一起去Gay Bar,藉由這些互動,讓孩子知道媽媽是真心真意地接納。

孩子出櫃17年,林媽媽已不會因為談論到兒子是同志而有情緒,唯有談到婚姻平權議題時,才會顯露出激動。林媽媽的兒子已經40歲,有個一同走過十多個年頭的伴侶,為了替心愛的孩子爭取一個有保障的未來,她四處奔走,拜訪過黨團、立委及不同的社團,她說,同性婚姻在每個同志父母眼裡都是一個痛。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都一樣守法,一樣服過兵役,有工作、有繳稅,大兒子可以跟心愛的人結婚,可以享有所有基本人權,但小兒子不能,只因為他是同志,我已經年近70,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同性婚姻有進展,我會無法安心地走。」

兩位媽媽異口同聲地說,這個社會對同志有許多不公,但世界不是只有黑跟白,如果能從小就有性別多元教育,也許就能少了很多歧視。一個議題存在不同的意見很正常,但希望大家能夠放下成見去傾聽各種聲音,「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的,是大家的理解,不是同情。」} el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