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也有大數據 脈診儀助中醫把脈科學化

中國俗諺有一句:「三根手指頭、一個小枕頭」,當中所謂的「三根手指頭」指的就是中醫裡的把脈,又可稱為切脈,是中醫獨特的診病方法。但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把脈已經不再只是人為,幫病患把脈也可以由「機器」代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醫師表示,傳統中醫以「望、聞、問、切」四診,做為診斷疾病的方法,其中把脈問診,從古至今更是已沿用了兩千多年,是中醫治療不可或缺的步驟。不過,由於脈象千變萬化、因病各有不同,脈象形成顯得複雜難解。許多人會質疑把脈問診不夠客觀且沒有量化的數據,診斷上又常受限於中醫師個人的經驗值,藥方的使用也難免會因主治醫師而異,以致有些人認為中醫的診脈過於玄妙、無法全然信服。而民眾選擇以中醫為主的治療比例僅佔3成左右,仍屬少數。

為了將傳統醫學客觀化、科學化,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結合中醫理論及現代科技的醫療儀器紛紛問世。以把脈問診為例,投入研發至今約2、30年的「脈診儀」,其原理是模擬把脈,記錄動脈搏動的波型,轉換成圖像,類似現在醫學使用的心電圖。再將各類「脈波」整理歸納,建立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之後便可由病人的脈象對照資料庫,分析出可能的疾病。

孫茂峰說明,脈診儀的使用方式與血壓計相似,主要都是在偵測動脈血管的搏動,偵測位置通常會在手上的橈動脈部位,並針對脈象記載波型的變化,之後根據系統所收集的檔案分析、歸納出結果,再套用中醫診斷的術語來表達,即為症型;未來期盼透過脈診儀能更精準地截取圖像,藉由圖像便能直接判斷患者的症型。脈診儀除了有助將脈象資料量化、數據化,並提供醫師做初步診斷及處方用藥的參考外,也能提升民眾對中醫的信心,相信中醫能同西醫,有科學化的儀器圖像與數據作為看診依據,而不再只是醫師個人的自由心證。目前在中醫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作為診斷工具,幫助醫師做脈象、症型的初步診斷,但由於尚未非常普及,不論是在信效度或是資料庫的收集建立上,都還沒有非常足夠的資料,因此脈診儀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去推廣、進步。

孫茂峰進一步表示,除了脈診儀的不斷研發與改善,未來也希望能將其他的診療方式,如四診中的聞診、望診,同樣與現代科學結合,發展成客觀化、數據化的治療技術,也期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傳統醫學能邁向科學化的發展,與西醫並進造福廣大民眾。